您當前位置:荷澤市-中國菏澤市-菏澤新聞網 > 視覺菏澤 > 正文
作者: 荷澤新聞網 來源: 荷澤新聞網 發表時間:2023-12-17
暑假期間,“孩子誰來管”成為不少家庭面臨的困擾,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看護問題,成為保障民生繞不過的一道難題。為了讓孩子們“暑”有所托、放心一“夏”,我市連續六年發起實施“小荷學堂——暑期留守兒童關愛項目”,全力發揮黨委政府引導作用,充分調動社會力量,不斷推動規范運行、加強課程設計、健全管理機制,通過招募大學生志愿者,為留守兒童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。
“小荷學堂”穩穩開在灘區村臺上
“貼上一朵小紅花,看看漂亮不漂亮?”7月19日,在東明縣長興集鄉興東新村“小荷學堂”上,十余名孩子正在大學生志愿者的帶領下上折紙手工課。
課堂上,志愿者給孩子們展示了一些優美的折紙作品,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。跟隨志愿者的講解步驟,孩子們積極動手、動腦,不一會兒,一些活靈活現的折紙作品制作完成??粗约河H手制作的作品,孩子們露出了開心的笑容。
這處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的“小荷學堂”,成為孩子們暑期的好去處。這里設施齊全、管理到位,孩子安全有保障、學習有場所,還可以參與多種社會實踐活動。
2023年,“小荷學堂”項目把沿黃鄉鎮作為重點選址地區,增加在黃河灘區遷建村臺社區和外遷社區的建設數量,同時擴大“希望小屋”“牽手關愛”“圓夢行動”等公益項目覆蓋面,幫助更多灘區兒童共享發展成果。
“目前,東明縣14處‘小荷學堂’已經全部開課了,實現了全縣鄉鎮、街道全覆蓋,特別是4個灘區鄉鎮,大學生志愿者踴躍參與、活動開展多種多樣,吸納了越來越多的灘區兒童?!惫睬鄨F東明縣委副書記江長波說。
趣味課堂讓孩子們暑假學好玩好
興東新村“小荷學堂”開課后,每天早上8點,10歲的許藝蕊都會興奮地來到這里。折紙、組裝飛機模型、學習太極拳……一系列活動讓她感覺十分有趣。
由于父母打工,無暇照看孩子,許藝蕊和一些小伙伴以前總“在村里四處溜達”或“在家里玩手機”。隨著“小荷學堂”設立和大學生志愿者的到來,他們的暑期生活有了改變。
“我們在課程設計上,注重寓教于樂,結合我們自身的專業開設一些特色課程,增強孩子們的興趣,讓他們在玩中學習,在探索中獲得知識?!眮碜园不展I大學機械專業的大三學生李彥碩說。
李彥碩是家在興東新村的大學生,今年是他第二次參與“小荷學堂”項目。在這里,他為留守兒童帶來理想、帶來知識、帶來關愛,不僅收獲了“參與感”,更有“獲得感”。
興東新村“小荷學堂”有五名來自不同學校和專業的大學生,他們是經過招募篩選、培訓后“上崗”的。為了拓展孩子們的興趣愛好,他們運用所學,在原有剪紙、美術、音樂等課程的基礎上,又開設了圍棋、象棋、乒乓球等特色課程供孩子們選擇。同時,鼓勵孩子參加趣味體育拓展,讓他們樂在其中,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身體、培養了興趣。
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東明糧畫是菏澤獨有的傳統民間工藝畫,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。為了讓孩子們對家鄉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,大學生志愿者自發學習,把糧畫帶到“小荷學堂”上,讓孩子們感受非遺魅力?!凹Z畫藝術在民間被不斷傳承和發展,把五谷雜糧從可以進食的‘營養物質’轉化為掛在墻上的‘精神食糧’。在教孩子的同時,我們也有了新的認識,很有意義?!眮碜宰筒煂5拇髮W生楊慧娜說。
今年“小荷學堂”已招募755名志愿者
興東新村“小荷學堂”是我市開展暑期留守兒童關愛項目、引導大學生扎根基層開展志愿服務的縮影。在基層一線,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,他們不斷強化實踐引領,因地制宜開展各類實踐活動,讓孩子親眼看、親耳聽、親手做,有效提高了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水平,讓“小荷學堂”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。
在定陶區馬集鎮袁堂社區“小荷學堂”,志愿者除給孩子們開設常規的文化課程和安全教育課程外,還帶領孩子們前往附近的果園,教孩子們認識桃樹、核桃樹、棗樹、石榴樹等,同時教他們學習扦插技術,拓展他們的視野。
在魯西新區佃戶屯街道龐莊社區,新區團委在“小荷學堂”原有課程基礎上,充分利用社會各領域資源,引入傳統文化藝術體驗等特色課程。竹笛、葫蘆絲、古箏、書法……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實踐教育為“小荷學堂”增添色彩。
“小荷學堂”區別于學校的課堂教學和社會上的各種輔導班,把提供安全守護、親情陪伴、心理疏導、習慣養成等服務作為主要內容,圍繞紅色教育、傳統文化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、“五防”安全教育等,結合實際組織開展趣味軍訓、演講比賽、文藝演出、感受城市等活動,以此增加授課內容和知識覆蓋面,豐富學堂課程設置,幫助孩子們開闊眼界、愉悅身心。自2018年啟動以來,全市已累計建設“小荷學堂”466處,招募大學生志愿者3500余名,服務農村留守兒童2萬余名。
今年,“小荷學堂”項目啟動后,來自省內外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踴躍報名,目前已招募755名志愿者,分配到各個“小荷學堂”站點。隨著“小荷學堂”陸續開課,為留守兒童打造的一個個“精神家園”遍地開花,一股股“青春力量”在基層綻放。
文/圖 記者 陳淑婭 武霈